供贯众苗木150万株
【已经过期】:请登录重发或删除过期商品
产品属性:
价格: | ¥2 元 株 |
---|---|
供货总量: | 150万株 |
所在地: | 河南灵宝市 |
产品规格: | |
包装说明: | |
品牌: | 贯众苗木 |
详细信息
贯众苗木
两色鳞毛蕨,学名:Dryopteris setosa (Thunb.)Akasawa,在中国是比较常见和熟知的一种蕨类植物,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两色鳞毛蕨的根茎,用于时邪感、偏热者、发热重、恶寒轻、头痛、头晕等。
药品介绍
药 名:两色鳞毛蕨 来 源:为鳞毛蕨科植物两色鳞毛蕨的根茎。
功 效:清热解毒。
主 治:用于时邪感、偏热者、发热重、恶寒轻、头痛、咽红、咽肿、口干而渴、舌质红、苔薄白、脉浮者。
性味归经:辛,苦,寒。入肺经。
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3一10克,或研粉冲开水服。
别 名:贯众(四川安岳)
拉丁名:Dryopteris bissetiaha (Bak) C. Chr-Nephrodi-um bisseianum Bak
考 证:始载于<中国高等植物图鉴>。
中药化学成分:根茎含绿三叉蕨素Bp.PP(margaspidinBP.PP)、绵马酸、白三叉蕨素、黄三叉蕨酸。
药材标准
【标准来源】[1]
本品为乌毛蕨科植物狗脊 Woodwardia japonica ( L. f. ) Smith 、紫萁科植物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. 或鳞毛蕨科植物贯众Cyrtomium fortunei J.Smith 带叶柄基部的干燥根茎。春末至冬初采挖,削去叶及须根,洗净泥沙,干燥。
【性状】 狗脊本品呈长圆柱形或削成四方柱形,稍弯曲或挺直;上端较粗钝;下端较尖,长6~26cm,直径2~7cm,红棕色至黑褐色。根茎横生,粗壮,密被粗短的叶柄残基、须根和鳞片。叶柄残基近半圆柱形,镰刀状弯曲,背面呈肋骨状排列,腹面呈短柱状密集排列。质坚硬,横断面可见分体中柱(原生维管束)2~4 个,靠内侧的一对较大,呈“八”字排列。叶柄基部常有一条须根。气微,味微苦涩。 紫萁 呈圆锥形近纺锤形,稍弯曲,有时具分枝,先端钝,下端较尖,长10~30cm,直径4~8cm。表面棕褐色,根茎横生或斜生,密被斜生的叶柄残基和须根。叶柄残基扁圆柱形,暗棕色,两边具耳状翅,但多已脱落。质硬,不易折断,横断面呈新月形或扁圆形,可见一条“U”字形分体中柱,常与皮部分开。气微,味甘淡,微涩。 贯众 呈倒卵形或长倒卵形,上端钝圆,下端尖而弯曲,呈鸟嘴状,长5~8cm,直径3~4cm,棕褐色。根茎横生或斜生,稍弯曲,密被较长的叶柄残基、须根和鳞片;叶柄残基扁圆柱形,弯曲,表面稍粗,内侧面较平坦,常具浅槽,背面隆起,具数条纵皱纹。质坚硬,横断面可见分体中柱3~4个,呈“品”或“吕吕”形排列,靠内侧的一对较大,每一叶柄基部外侧常有2条须根。气微,味涩。
【鉴别】 本品叶柄基横切面的显微特征: 狗脊 外方为数列厚壁细胞,壁非木化。薄壁组织中有分体中柱2~4个,靠内侧的一对较大,长肾形。维管束周韧型,木质部两端呈内弯钩状,另1~2个较小,类圆形或肾形。薄壁组织有棕褐色的分泌组织散在。 紫萁 最外为表皮,但多已脱落。下皮为10余列棕色的多角形厚壁细胞。内皮层明显。分体中柱呈“U”字形(马蹄形),维管束周韧型,木质部管胞为8~11个相聚,维管束凹入处有厚壁细胞数列。 贯众 外层为10余列厚壁细胞,壁非木化。薄壁组织中有分体中柱3~4个,呈“品”字或“吕吕”状排列。内皮层明显,分体中柱靠内侧一对较大,维管束周韧型,韧皮部较窄;木质部一端呈内弯钩状,另一端钝圆,管胞类圆形。薄壁组织中散有棕褐色分泌细胞。
【检查】 水分 照水分测定法(《中国药典》 附录Ⅸ H 第一法)测定,不得过13.0%。
【炮制】 除去杂质,洗净泥沙,浸泡6~8小时,捞出沥干,润透,切3mm厚斜片,干燥,筛去灰屑。
【性味与归经】 苦,微寒。归肝、胃、肾、大肠经。
【功能与主治】 清热解毒,杀虫止血。用于瘟疫,斑疹,吐血,衄血,肠风便血,血痢,血崩,带下。
【用法与用量】 9~15g。
【贮藏】 置通风干燥处。
原形态
植株高30-50cm。根茎直立,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深棕色、狭披针形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15-25cm,深禾秆色,向上到叶轴和羽轴下面疏生较小的鳞片,鳞片两色,其基部棕色,上部黑色或黑褐色,钻状披针形,基部阔圆形;叶片厚纸质,卵状披形,长15-25cm,宽10-15cm,先端渐尖,基部近圆形,三回羽裂;羽片8-12对,互生,有短柄,三角状披针形,基部的长7-8cm,宽3-5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楔形,二回羽裂;基部羽片的小羽片披针形,基部下侧1片最大,长达3cm,羽裂,其余向上逐渐缩短;裂片狭长圆形,先端钝尖,全缘或波状;侧脉羽状分叉。孢子囊群背生于小脉近先端;囊群盖圆肾形,褐色,边缘较薄,常向上反折。
栽培要点
两色鳞毛蕨对温度适应性较强,分布于北纬22o-52o之间,对日照长短不敏感,但对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要求较高,因此,多分布林下、山溪两侧和湿润的沟谷中,干旱地区无两色鳞毛蕨分布。光照强度和土壤对两色鳞毛蕨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,通过调查发现,盖度与营养叶和孢子叶的生长发育高度相关,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盖度增加,营养叶和孢子叶的数目减少,营养叶和孢子叶的比值增加。基质为暗棕壤的条件,长势较好,生物量积累较大。总之,喜湿润、耐阴、耐寒、喜温暖、喜腐殖质及含水量较高的中性土壤。 繁殖方法:孢子繁殖
1.孢子采集:9月中下旬当两色鳞毛蕨的孢子叶由暗绿色转变为黄棕色时,选取长势健壮的植株,采取孢子叶,阴干后碾碎,筛出孢子囊,贮存在温度0-5℃的冰箱内,播种前用无菌水充分冲洗,展于无菌纸上,等孢子囊干后,自行开裂,弹出成熟的孢子。
2.培养基配制:用草炭土、暗棕壤、河沙,按5份:3份:2份比例混合,拌匀,过筛制成混合土。将洗净的粗河沙,石头,播种容器和混合土分别蒸汽灭菌半个小时。
3.播种:先用瓦片盖上播种容器的底孔,放进小石子,粗河沙约占容器的1/3,再加混合土,用木板刮平,压实盖上玻璃板待用。播种前把装满混合土的容器,浸在水里使培养土充分湿润,取出,将孢子均匀撒在培养土上,播种后再浸放在浅水里,第二天取出,将播种容器移到温暖、空气湿度达到80%以上的温室,每天光照4个小时以上,温度控制在20℃左右,孢子3天就开始萌发,播后10天形成原叶体,71天形成孢子体。孢子体达到3片-4片真叶进行第一次移盆。孢子苗具有叶4片以上,植株高达4厘米-5厘米时进行第二次移栽。将根系带土的孢子苗移栽到圃地里,移栽后覆盖塑料棚并定期浇水。 营养体繁殖:主要是靠产生的无性芽胞,利用顶端分生组织来进行,把无性的芽胞栽到装有培养土的容器里及时浇水即可。
栽培管理:大田栽培,选择平整土地、水肥条件好、土质肥沃、渗透性好的地块进行栽植。两色鳞毛蕨喜阴,骤然或持续高温,都要使蕨类失水,造成热害,夏季搭遮荫棚保持湿润的环境。水对蕨类的栽培很重要,满足蕨类的土壤用水和空气湿度的要求,原则是少浇水,看苗情,看气温浇水,土壤不干不浇水,经常对叶面喷水,清洗叶面的尘埃,保持叶面的清洁和湿度。经常锄草、铲趟,进行正常的生产管理。两色鳞毛蕨的繁殖栽培是林区人民的一种副业产业,结合次生林改造,天保工程,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栽植,是提高广大林区生活水平很好的一个方向。
鬼灯擎苗木50万株,八月瓜苗木 50万株,五味子苗木50万株